帕金森病就像一把 “隐形的枷锁”,悄悄缠上中老年人 —— 起初只是拿筷子时轻微手抖,慢慢发展成走路迈不开步、身体僵硬如 “木偶”,甚至吃饭要人喂、说话含糊不清。它不仅夺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,更让家属长期承受照护压力,不少家庭因这场 “慢性消耗战” 陷入焦虑,却又在西医治疗效果有限时感到迷茫。
“帕金森不是‘绝症’,而是‘可调理的慢病’—— 中医的关键,是找到气血、脏腑失衡的根,而不是只盯着手抖、僵硬的‘表’。” 这是从事中医诊疗 30 年的盛大夫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他看来,很多患者越治越重,是因为只依赖西药控制症状,却忽略了脾胃虚弱、肝肾不足这些发病根源,“脾胃养不好,气血就亏;肝肾补不上,筋脉就僵,调理得从根上着手。”
68岁的张叔就是典型例子。两年前他开始出现左手不自主震颤,端碗时汤汁洒一地,后来右腿发僵,走路像踩在棉花上,出门必须有人搀扶。西医开了美多芭,起初能缓解两小时,后来药效越来越短,副作用也找上门 —— 头晕、恶心,精神越来越差。女儿带着他跑遍各地,直到找到盛大夫时,张叔已经连自己系鞋带都做不到,提起病情就忍不住叹气:“再这样下去,真成家里的累赘了。”
展开剩余58%盛大夫接诊时,没有急着开方,而是拉着张叔聊了 20 多分钟。他详细问了张叔的饮食睡眠:“平时吃饭香吗?晚上起夜几次?” 又摸了摸他的脉象:“脉细弱,是气血不足;舌苔白腻,脾胃运化差。” 再看张叔的步态:“走路身子前倾,是肝肾亏虚、筋脉失养的表现。” 最后盛大夫总结:“你这不是单纯的‘震颤’,是脾胃虚弱生湿、肝肾不足生风,湿和风裹在一起,才让筋脉僵、手脚抖。”
结合辨证结果,盛大夫给张叔开了一副 “健脾益肾、熄风止颤” 的方子:以黄芪、党参健脾益气,补气血生化之源;用杜仲、枸杞子滋肝补肾,养筋脉之本;再加入天麻、钩藤平肝熄风,缓解震颤;最后用茯苓、白术祛湿,让药效更好吸收。同时叮嘱张叔:“每天用陈皮泡水喝,少吃生冷油腻,饭后慢走 10 分钟,脾胃养好了,药效才能跟上。”
没想到服药半个月,张叔就有了变化 —— 左手震颤减轻,吃饭时能稳稳端住碗;一个月后,右腿僵硬感缓解,不用搀扶能自己走 500 米;三个月复诊时,张叔不仅能自己系鞋带,还能帮老伴择菜,他拉着盛大夫的手感慨:“现在睡觉香了,吃饭也有胃口,终于不用靠女儿照顾了!”
最后盛大夫也提醒广大患者:“帕金森调理是‘慢功夫’,千万别追求‘速效’。一是要坚持服药,不要因为短期内没效果就放弃;二是要配合生活调理,脾胃好、情绪稳,恢复才快;三是别轻信‘根治’骗局,中医调理的目标是让症状减轻、生活能自理,慢慢提高生活质量。只要找对方向、坚持下去,很多患者都能像张叔一样,重新找回生活的底气。”
发布于:北京市国元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